重大生產安全事故中 城市韌性治理能力提升研究
2023-02-06來源:中國安全生產 作者: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詹承豫 王駿達
韌性 ( resilience ) 通常被譯作恢復力、彈性、韌性、抗逆力等,其本意是恢復到初始狀態,最早出現在數學、物理學中,是一種用來描述材料穩定性和外力作用下的恢復形變的能力,后來逐漸應用到多個學科??傮w而言,其內涵大致包括三種認識:一是以工程學為基礎的恢復能力說。韌性被看作是系統的恢復力,即當系統或者組織在受到威脅時,采取一切措施恢復原狀的能力。二是以生態學為基礎的抗擾動說。被定義為系統改變其功能結構之前所承受的干擾量,關注于系統吸收擾動的能力和維持力,強調在外部擾動的背景下能夠生存和持續。三是以社會生態學為基礎的適應能力說。將韌性作為系統持續吸收傷害、適應傷害的能力,同時認為系統具有學習能力,在面對外部擾動時不是采取規避、抵御策略,而是尋求系統自身的持續、適應和可轉變,以此不斷塑造系統動態平衡。韌性概念通常包含某一系統對于突發沖擊具有減輕損害、快速適應、高效恢復的能力。
韌性理論從防災減災實踐中逐步進入城市規劃與風險管理領域,為韌性城市奠定了思想基礎。韌性城市指的是城市區域和系統通過合理的準備、緩沖以及應對不確定性擾動,最終實現社會秩序、經濟建設和公共安全等正常運行的能力,通常表現在制度韌性、基礎設施韌性、經濟韌性和社會韌性四個方面。當前韌性理論在國內的應用主要集中于防災減災領域。重大生產安全事故中的城市韌性強調城市能夠對于重大生產安全事故風險作出系統性應對,包含從風險評估、風險監測、應急準備、風險溝通到應急處置、應急救援、恢復重建和危機學習的全過程,最大程度降低城市重大生產安全事故發生的可能,或者在重大生產安全事故發生后,能夠有效降低和化解事故帶來的各種危害,使得城市在面對重大生產安全事故沖擊下,具備較強的防御力、恢復力、適應力等能力特征。
重大生產安全事故中城市韌性治理的現實挑戰
2020年4月,全國安全生產專項整治三年行動啟動,目前整治工作取得明顯成效。但伴隨著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安全生產風險的復雜性和關聯性不斷增強,城市面對重大生產安全事故的防御力、恢復力和適應力仍存在以下挑戰。
第一,重大生產安全事故中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慘重凸顯城市脆弱性。脆弱性概念起源于自然災害領域,后被廣泛用于災害學、生態學和經濟學等領域,主要指系統的敏感性、易損性和不穩定性等特征。城市是由多個子系統耦合而成的復雜系統,在面臨重大生產安全事故時,易造成較為嚴重的生命、經濟和社會損失,并引發次生、衍生風險。如2021年的湖北十堰6·13重大燃氣爆炸事故是泄漏的天然氣遇到餐飲商戶排油煙管道排出火星發生的爆炸,企業處置嚴重錯誤,基層應急處置能力不足,導致損失擴大。此次生產安全事故暴露出在重大生產安全事故中,由于人員密集、建筑雜亂易損、安全生產意識缺乏、事故風險防范和應急處置能力薄弱等因素,當前城市仍然存在著較為明顯的脆弱性。
第二,重大生產安全事故可能造成城市生命線中斷和環境污染破壞。城市中人口稠密,建筑密集,要素間關聯復雜,環境自凈能力差,重大生產安全事故易造成城市生命線中斷和環境污染破壞等次生衍生災害。一方面,由于近年來城市產業集群的迅速發展,城市水、電、氣、暖、網絡、醫藥衛生和民生服務等各項功能關聯復雜,且易在風險沖擊下相互耦合影響,事故破壞性影響經過放大后,可能造成城市生命線中斷或基本民生服務停擺的風險。另一方面,由于重大生產安全事故往往與易燃易爆品和危險化學品相關,事故產生的破壞性影響易向周圍環境擴散,產生包括水、大氣、土壤等環境污染問題,甚至影響整個區域的發展。如2015年的天津港8·12特別重大火災爆炸事故就是一起由于相關部門違法違規審批許可、涉事公司違規儲存化學品,日常監管不到位等造成的重大生產安全事故,造成港口硬件巨大損毀,產生國際性負面形象,嚴重影響了天津港后續的經濟和社會發展。
重大生產安全事故中城市韌性治理能力
第三,重大生產安全事故的風險實時監控和社會輿情回應能力較弱。風險實時監控有助于事故風險防范化解和及時應急響應處置。天津港8·12特別重大火災爆炸事故和“湖北十堰6·13重大燃氣爆炸事故”反映出多元主體對風險的認識、防范、監控和化解能力不足,也暴露出當前部分城市仍存在風險評估不科學、安全隱患排查不到位、風險實時監控缺乏等問題,難以有效防范重大生產安全事故。同時,部分企業以經濟發展為重心,只關注經濟效益而忽視安全生產投入,即使在法律法規硬性要求下,仍然采取投機手段,減少安全投入成本。另外,重大生產安全事故經過媒體報道和互聯網迅速傳播,易產生負面社會輿情,在地方政府和相關部門對輿情風險認識不到位,輿情分析監測能力不足,處置經驗和回應能力較弱等情況下,易造成社會輿情不斷發酵,產生嚴重負面影響。
提高重大生產安全事故中城市韌性治理能力的建議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以防范和遏制重特大事故為重點,堅持標本兼治、綜合治理、系統建設”。未來可基于韌性理念,從防范多災種耦合風險、完善制度保障體系、強化雙重預防機制和充分應用新興技術賦能等方面,進一步提高重大生產安全事故沖擊下的城市韌性治理能力。
第一,防范多災種耦合風險,提高城市重大生產安全事故預防應對的系統韌性?,F代城市的復雜性、系統性和擴張性使得傳統風險與新興風險交織疊加,不確定性明顯增強,多災種風險耦合所致生產安全事故時有發生。未來要樹立整體性思維,從總體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建設高度,統籌謀劃城市重大生產安全事故風險防范目標、任務和標準,結合多部門多主體,系統完善風險化解、事故處置、環境治理和輿情引導等機制,提高安全沖擊下的城市系統韌性。
第二,完善制度保障體系,增強重大生產安全事故沖擊下城市恢復力和適應力。齊全完備的制度體系是將安全生產理念落到實處的重要保障,一方面,在重大生產安全事故沖擊下,應急響應、處置和救援等措施有規可循,經濟發展和社會秩序恢復有條不紊,快速形成新的動態平衡,避免次生衍生災害發生。另一方面,事后恢復重建、善后撫恤、追責問責能夠有法可依。如《安全生產法》中詳細規定了多元主體的法律責任,為生產安全事故責任認定提供明確依據。未來要進一步立足城市治理實踐需求,推動包括《安全生產法》等法律法規以及安全生產責任保險和生產安全事故應急預案等制度保障體系的進一步完善,增強重大生產安全事故沖擊下城市的恢復力和適應力。
第三,強化安全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雙重預防機制,筑牢城市防御屏障?!栋踩a法》第四條明確規定“生產經營單位必須構建安全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雙重預防機制,健全風險防范化解機制,提高安全生產水平,確保安全生產”。這一規定從法律層面明確和強調了生產經營單位必須履行的風險防范化解義務,將安全生產關口前移,強化了安全生產風險的系統化管控。未來可進一步鼓勵生產經營單位在人力、財力、物資、技術等方面投入,推動落實雙重預防機制建設,注重內容監管和實施效果評估。如通過設定科學的評估指標體系,以評促建,增強雙重預防機制的實施效果,切實筑牢城市安全生產屏障。
第四,充分應用新興技術賦能,提高城市事故風險監測與應急處置能力?;ヂ摼W、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前沿應用技術的快速進步,為防范化解生產安全事故風險、應急處置和救援、恢復和重建等提供了重要作用。如通過AI視頻識別技術,賦能煤礦企業及監管機構對礦井水害防治工作的監管;基于數字技術,建設危險化學品全生命周期安全在線平臺,實現隱患排查治理閉環管理;運用大數據技術,打造危險化學品事故防控系統,實現對危險化學品生產裝置、倉庫、儲罐以及可燃氣體泄漏監測報警等運行數據的實時監控預警。未來可以充分借鑒技術應用和管理創新之間的雙螺旋賦能機理,運用技術創新成果,發揮平臺整合效應,提高重大生產安全事故的風險監測和應急處置能力。
?。ㄗ髡哒渤性ハ当本┖娇蘸教齑髮W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教授)